“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之风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顽疾,它带来的贪污腐化以及民间财富的浪费等弊病通常是封建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建立之初也曾大力去奢从俭,抑制腐败。虽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奢靡之风,到了中期以后,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1644年,满洲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逐步确立起在中国的统治。入关初期,清廷一改前明的弊政和陋习,力图重建俭朴之风。顺治帝吸取晚明奢侈之风的教训,严禁浪费。他指出,“帝王生财之道,在节用爱民”。康熙帝认为:“帝王致治,首在维持风化,辨别等威,崇尚节俭,禁止奢靡。”康熙九年(1670年)颁发的《圣谕十六条》中,有一条专门劝百姓节俭——“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顺治和康熙不仅严禁臣民奢侈浪费,自己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正是由于两代帝王在节俭方面的有力措施,清朝方能摆脱财政困境,国库日渐丰盈。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国库余额已达5000万两白银。
雍正皇帝即位后,一方面继承其父崇尚节俭的治国方略,同时以猛治国,对奢侈之风大力禁止。雍正元年(1723年)他下旨以3年为期整治奢风,其矛头直指官吏贵族。他常常教导臣民:“国家欲安黎庶,莫先于厚风俗;厚风俗,莫要于崇节俭。”针对民间奢靡的婚丧习气,雍正帝也下令严行禁止。正是雍正帝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康熙晚期的奢靡之风得到控制,国家进一步走向富强。到乾隆时期,国库银常年维持在7000万两白银以上,人口迅速突破3亿,中国生产的瓷器、丝织品等畅销全球。中国因为对外贸易的巨额顺差而成为世界的“银窖”。
然而,乾隆中期起,皇帝好大喜功,挥霍无度。他按照江南和西洋风格,在北京西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圆明园。乾隆多次下江南,每次耗钱无数。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大贪官和珅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的早饭以珍珠粉配置,而当时珍珠价值高昂,“一粒两万金,次者万金”。许多富豪之家,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当时也出现了大量官员为追求奢靡生活而中饱私囊的现象。时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竟然用谎报灾情的方法来贪污,以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后来他贪污事发被杀,家产百余万两白银和大量珠宝均被没收。有意思的是,负责查抄王亶望家产的闽浙总督陈祖辉竟将其中的贵重器物占为己有。后来陈祖辉也因为贪污被赐自尽。旗人自入关后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停止,逐渐丧失了关外淳朴之风,也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他们整日提笼架鸟,出入戏园,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这导致了八旗军战斗力的直线下降,直接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面对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盛世之后的嘉庆、道光皇帝,希望通过身体力行,大力提倡节俭,以扭转风气。他们不仅停建行宫,甚至连满人过去强调的传统如木兰秋狝(打猎)也在此一时期逐步废止。道光皇帝以节俭闻名,甚至在京城掀起一股穿破旧补丁衣裳的潮流。然而,官场和社会的奢靡之风已成气候,断非皇帝一人之力所能扭转。嘉庆和道光帝提倡节俭,奉行的是道德禁欲主义,要求所有官员都做圣人。比如,雍正时为了减少腐败曾经设立养廉银制度,以使官员获得相对较为体面的收入。但嘉庆和道光打着官员应该心存国家的旗号将养廉银克扣。这种脱离实际的节俭方式只能产生少量的道德楷模和大量的伪君子。实际上,嘉道时期官场送礼的潜规则已形成定制,惯例的行贿就有冬天的炭敬、夏天的冰敬、中秋的节敬、年终的年敬等诸多名目。清廉如林则徐、曾国藩者,也不能免俗。整个社会的奢靡之风不但没有得到遏制,甚至有扩大的趋势。
到了晚清,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民族危亡并没有让清朝的官员励精图治,相反,官员依旧贪污腐化、奢侈成风。权倾一时的曾国藩、李鸿章在报销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军费时,户部书吏竟然索价40余万两白银,但他们仅愿出8万两白银。最后他们上奏慈禧,得到“着照所请,该部知道”的朱批而不必交户部再核议,才按8万两白银的低价了结此桩公案。以清流派出身的洋务运动干将张之洞,本是一个讲理学的君子,但也完全被当时的官场潜规则同化。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旬大寿,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对于向慈禧进贡一事还颇为踌躇,不愿意蹚浑水。但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给庆亲王奕匡送礼时,已经轻车熟路,完全没有了当日清流派健将的风范。
为何清代反奢靡之风未能成功?一是统治者认识有偏差。康熙晚年甚至认为奢靡利于经济发展。皇帝的认知直接影响舆论,很多官员认为严禁奢侈之风会影响穷人生计。再如,庚子之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慈禧太后的威望低到极点。慈禧居然通过过生日收取官员进贡的方法来彰显其存在,以重建她在臣民面前的权威。在统治者认识有偏差甚至有私心的情况下提倡节俭自然难以有效。二是投资渠道匮乏。清代富贵之家财富投资首选土地,但地价接连上涨之后,土地的产值不能相应上涨,导致土地的投资回报率下降。由于社会制度的制约,投资商业等行业也被政府政策和官场陋习所抑制。比如获利丰厚的盐和茶,其经营规模取决于盐引和茶引的数量(盐引和茶引指由官府颁发的,对贩卖的盐或茶叶的数量作出限制,有时亦限定销售地的销售许可),而且半数利润要被政府和官吏盘剥。社会财富在找不到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自然会涌向消费领域。三是奢靡之风要防患于未然,清初的统治者鉴于前代之弊,大力提倡节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松懈,奢靡之风就会再起,因此,整治奢靡之风一定要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奢靡之风往往是贪污腐败的前奏,贪污腐败常常是官员穷奢极欲的恶果。要想抑制奢靡之风必须反对贪腐。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监督制度、预算制度和更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根治腐败,才能让奢靡之风失去存在的基础。(2014年第6期《时事报告》胡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