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南京博物院简介

南京博物院简介

2014-05-23来源:南京博物院网

一、基本情况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它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博物馆,它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万余平方米,两座陈列馆(历史陈列馆和艺术陈列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均为仿辽宫殿式建筑,黄瓦红柱,巍峨壮观。院内草木葱茏,各种石刻文物点缀其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二、建制与沿革

1933年,根据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议,国民政府创建了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由蔡元培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36年开始动工,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后因抗战爆发停建。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央政府又进行了整修、增建,建成了人文馆,即现在的历史陈列馆。新中国成立后,仍名国立中央博物院,由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初属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后隶属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1954年起,改属江苏省文化局(厅)领导;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单位合并,仍名南京博物院。建院至2007年,南京博物院历任院长:徐平羽、曾昭燏、姚迁、梁白泉、徐湖平、龚良。

三、机构设置

南京博物院为副厅级全额事业单位,设办公室、人事组织部、保卫部、考古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保管部、文物征集部、《东南文化》编辑部、服务部和图书馆等14个机构,附设“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江苏省文物总店”。

四、人员结构

至2007年底,南京博物院有在职员工203名,大部分为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考古学的发掘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文物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民族民俗研究、陈列展览、书刊出版、对外交流等业务工作。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86人(研究生24人、本科101人),具备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有95人(正高18人、副高27人)。另有120余名合同制工人,主要从事保安、保洁等服务。

五、主要藏品及特色

南京博物院有各类藏品40余万件,藏品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国家一级以上文物1062件。藏品中,考古发掘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玉串饰”,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壶”、“郢爰”,西汉的“金兽”,东汉的“广陵王玺”、“错银饰青铜牛灯”,东汉的“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的“青瓷神兽尊”,南朝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的“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10件藏品为国宝级文物。

六、基本陈列及专题展览

南京博物院以“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己任。以各种陈列展览为媒介,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60年代初期,以“江苏历史陈列”为基本陈列,该陈列以近3000件的考古学、民族学文物和历史文献为主要展品,展示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后经修改、补充、提高,1989年更新为“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将展示地区扩大到长江下游,包括苏、皖、沪两省一市和浙、赣部分地区。同时增加“江苏考古陈列”、“我们的昨天——祖国的历史、民族和文化展”两个基本陈列。

1999年艺术陈列馆落成并对外开放,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长年展陈馆藏珍品5000余件,展陈精美,品位高雅。开放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欢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南京博物院每年还举办40个左右临时陈列,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艺术品展等。

七、主要学术成果

1、考古发掘与研究

上个世纪30、40年代,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燏、王天木等,他们或独立、或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对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古迹、民间艺术,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主持或参与了云南苍洱地区考古发掘、四川彭山崖墓考古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发掘、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发掘等。通过收购、拨交、发掘,曾一度集中了全国的一流珍品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

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都颇具影响。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

上世纪90年代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重点围绕区域文化研究,对大型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及至2007年底,由南京博物院主持进行的昆山赵陵山遗址(1991)、高邮龙虬庄遗址(1993)、扬州唐城遗址(199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1995)、扬州宋大城遗址(1995)、金坛三星村遗址(1998)、江阴高城墩遗址(1999)、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2004)、江苏句容金坛土墩墓墓群(2005)等十项考古发掘,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藤花落、句容金坛土墩墓考古发掘还获得全国田野考古二等奖、三星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三等奖,显示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的实力和水平。

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历年整理出版了《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阴阳营》、《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无锡鸿山越墓》等大型发掘报告,尤其是提出的“青莲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曾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2、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承担着江苏省馆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以较强的技术优势为周边省区抢救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近10年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获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各种等级大奖。 “脆弱纸张网膜加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青铜器保护新材料”、“白蚁防治新药”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3、学术活动及期刊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和吴文化学会都挂靠在南京博物院,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以学会为依托,先后开展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吴文化研究”等研究活动。由四个学会合办的《文博通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东南文化》杂志,是国内外文博、考古界的重要学术刊物,连续被评为省内10种优秀社科杂志之一,2001年还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刊物。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苏,放眼全国,主办或承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数字博物馆论坛暨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2006年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都获得较好的反响。

4、出版

建院以来,南京博物院主持编撰了文博、考古图书百余部。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著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进入新时期以来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新沂花厅——新石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馆考古文集》、《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藏名画欣赏》、《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 、《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都受到学界好评。

5、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也在变革着人们利用博物馆的方式。1999年,南京博物院成立了信息中心。在规划、建设、维护本院的信息网络和通信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文博信息化科研工作。自建立以来在文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推动南京博物院进入了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先进行列。2003年,设计、开发的南京博物院网站荣获文化部、团中央、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十家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完成了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大遗址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信息中心还受到许多文博机构的邀请,协助数十家博物馆完成了信息化、多媒体展览的规划、设计。

八、对外文化交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院就参与国家组织的文物展览前往苏联、德国等国家展出。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加,先后在日本、德国、美国、法国、比利时、芬兰、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院藏文物展,弘扬华夏民族文化,增进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与日本国立九州博物馆、韩国古宫博物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自然科学院签订了“学术文化交流协议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友好交流活动。与国外学术单位之间的合作研究也日益增多,与日本学术单位合作的“佛教南传”、“早期水稻田遗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泗阳汉墓出土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等都取得了备受业界瞩目的成绩。

九、公众服务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博物院被确定为江苏省、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特别是作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南京博物院开辟了国内由著名高等学府和一流博物馆相结合,共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先例。同时,还与海军指挥学院、工程兵学院等部队院校进行军民共建,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普及文物知识,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自2002年起,南京博物院推行每个月对社会免费开放一天, 2004年4月1日起率先对未成年人及高校学生实行免费开放,2008年2月7日起,南京博物院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较早地实施全面免费开放,深受公众的欢迎。

近年来,南京博物院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题展览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对公众的服务。


欢迎登陆南京博物院网:http://www.njmuseum.com/html/default.html


    • 八方玩家·古今雅赏·藏友交流·弘扬传统·以真为珍·寻珍伏藏·以物为义



     

            菜鸟学校不入坑的王道!



会员 人才招募  达人推广 竞拍申请  绝当惠友 修复培训 文案制作   览册制作  视频制作    
藏品云储
专场拍卖
法律公


                    1529014938 秋菊838634045 夏荷1436885784 冬梅 1156548309


本编才疏学浅,信息资料不足,考证介绍错漏之处敬请谅解;望藏友大胆指正补充,好文征集,欢迎投稿!在此不胜感激

静心养怡,广纳福祉!拒绝任何人发表与中国法律相抵触的任何言论和政治内容—古懂会Sichuan Antique Art Network

 ☎TEL:18980028886 微博:gwys88  微信:pqliuti 公众号:guwan8  

CopyRight © 古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