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百科 > “藏道”的范畴

“藏道”的范畴

2014-05-13来源:中国手工工艺门户

最近一个月以来,一直在乡野闲逛和游荡,其实一直在反思我近7年多来走过的路,深度思考自己所谓追寻的“藏道”。任何事总得有个因与果,因果是两个点必然的归结。收藏的因与果是什么呢?收之前起因无非是喜欢古玩、被历史的遗迹和遗物所感染,或者被历史遗物能换取物质财富所驱使,再或者能有正当的理由能打发剩余的时光。那么藏是什么?表意讲是前面收回来藏起保护好,让历史遗物不再四散飘零和损坏消失,同时探究藏品文物反映的历史面貌和特征。这里面包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对遗物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尊重,对文物流传经历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收藏者本身文化素质的高度。如果没有这种文化高度是藏不住文物的,最终成为一种娱乐休闲的玩物,成为商业牟利的一种手段。收与藏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包含的人性、包含了学识、包含了人文、包含了民族血脉、包含了无知与贪婪。收藏行为看似很简单,其实很复杂。因为收藏者的过分迷恋会陷进无底的深渊,收藏者的过分贪婪会加速破坏地下埋藏的文物,收藏者的过分手段会变成逐利商贩,收藏者的过分虚荣会成为文化流氓,收藏者的不务实会成为让人耻笑的傻瓜,收藏者的不理智会变成神经错乱的疯子。怎样才是恰当和合理的收藏,这就成为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也就上升到“藏道”的范畴。

“藏道”由收藏衍生而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留下了无数文物瑰宝。从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看,至少从商代起,王室和贵族就已重视收藏活动了。据《周礼》记载:西周时由“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在“天府”、“玉府”,有专职官员藏室史负责管理历史遗留藏品,并将所有藏品登记在“薄录”上;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世私家藏物之风由此而兴盛不败。唐宋以来,收藏之风盛行。尤其宋朝研古之风,风起云涌,各方流派逐渐形成。考古学、金石学、收藏学、复古学等应运而生。由此激发历史上最开创性、最大的仿古风潮,瓷器便是宋朝从官方到民间仿古的最广泛“产品”之一。宋朝的瓷器之所以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主要是建立在深厚的复古文化和浓厚而严谨的本朝文化审美基础之上。这些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也是“藏道”的一种表现。如果宋朝不尊重历史遗留文物本身,而是大量用同质材料仿制青铜器和漆器或者三彩陶器,而不是把瓷器上升到国家高度去创新性质的复古,成为那个时期的当代艺术,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代陶瓷巅峰艺术,更不会有今天世界对于宋代陶瓷艺术的顶礼膜拜。这就是“藏道”大思想、大思维的体现。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藏道”,仅指我们前面谈的“收藏”而言。从元代之后,各类艺术品在复古的基础上有价值的创新已经凤毛麟角,就是今天的陶瓷艺术仍然也没有摆脱宋元以来的基础影子。除了单纯机械性的模仿而外,现代陶瓷艺术(含现代陶艺)普遍缺乏创新,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更缺乏深厚的美学基础。现代很多无知的陶艺家,总以为打破原来传承的造型和形制,让他变得抽象和另类就是创新艺术,其实这是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亵渎,看看宋代的陶瓷玩具和宋元的陶瓷雕塑塑像,你还在他们创造的范畴里打转。因为现在一些陶艺家根本不懂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所在(很多陶艺家不了解传统陶瓷演变),是一种肤浅的艺术表现,所以就谈不上“藏道”,他们压根就与“藏道”无关联。一个脱离深厚传统基础的现代陶艺,一个不断抄袭西方陶艺技术的中国现代陶艺,一个不深度思考中国陶瓷艺术的现代陶艺工作者,那有什么“藏道”可言?所以,“藏道”在现代仅只代表“收藏”领域而言了。这确实是创造发明陶瓷大国----中国的悲哀。

收藏领域的“藏道”是什么呢?在这里不妨做一些探讨。要谈到藏,前面我们已经简单论述过,那就谈谈“道”。记得一位拆字高手,对“道”这样拆解:道字包罗万有,妙不可言。所谓“万物因道生,得者自通灵,悟彻个中理,菩提不减增”。中国文字的构造非常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住、假借六种。这个“道”字,属于象形、会意,现在简单的解释。这个道字,从走从首。走字是教你行,也就是要修行。不修行怎会得到道呢!首字是头,也就是第一。修行是第一件最要紧的事,若不修行,就不能了生死。在道的上边,有“ " ”两点,这两点是表法,左边一点是阳,右边一点是阴。阳代表天,阴代表地。阳就是干,阴就是坤,天地就是乾坤。阳属于男,阴属于女。但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男人不一定生生为男人,有时可做女人。女人不一定世世为女人,有时可做男人。在这里有千变万化,所以说妙不可言。这两点是代表天地,代表日月,代表阴阳二气。人身有阴阳之电,血为阴,气为阳。气是无形,血是有形。这两点就有无穷的奥妙,是说不尽的。这两点,可以说是无极和太极。无极是真空,太极是妙有。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太极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这是自然的法则。在两点下边,是“一”字。这个一,本来不是一,而是无极的 O 圈。因为没有到极点,所以是O 圈。这个无极圈,修成功就是大圆镜智,修不成功就是无明。这个一字,本来是 O 字。因为到时候,把 O 字破开,成为一字。变成一字,就有数目的开始。在 O 字时,是没有数目,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在没有数目时,那就 O 字。一落在数目上, O 字就变为一字。 这个一字,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仙生佛生圣人。一切的一切,皆由一字生出。 O 字什么也没有,没有就是真空。一字生出,就变为妙有,什么都有啦!自无化有为妙有,自有化无为真空。真空妙有的道理,妙不可言。这种妙不可言的道理,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呢?答案──“自”字。所以在一字的下边是个“自”字,表示求道不能向外驰求,到外边是找不到正道。要回光返照,反求己。

对“道”的这种拆解,实在太精妙了,解密出了“道”的本意。对藏“道”而言更是有莫大的意义,更加让我们的收藏之“道”回归本位。结合上面探讨的内容反映出:有藏无道的收藏家或者收藏者,谈不上收藏,仅仅只是过手和倒买倒卖以及纯粹拥有一段时期而已。既藏而“道”就不同了,除了“道”字构成的含义,“道”自古已是中国文化的的核心。“道”万经之首《易经》来讲:“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真可谓:“道,之宇宙大道大道无序乃有序。此乃道也。”“道”包含:道路与起止、方向与坐标、方法与技艺、真理与实质、道理与道德、未知与有知。“道”被作为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能讲明白和说的清楚的道理,不称其为“道”,“道”不是公共的通道,“道”只属于自己,也就是自己去“悟”,去“领会”,然后顿悟其中奥妙。这就好比古陶瓷鉴定,怎样鉴定?其实是无法用言语写出来的,关键在于“顿悟”和“实践积累”。比如:古陶瓷的釉状,一窑生百态,各个所不同;古陶瓷的胎体,同样一窑,受温高的瓷化程度高,受温低的瓷化程度低,甚至半瓷半陶。古陶瓷在千百年埋藏的过程中,瓷化程度高低决定老化程度的不同,也决定受沁的程度,更决定失釉的程度。还有不同的地层环境也决定同一件古陶瓷的老化表相,北方、南方、大海、江湖、地水、干坑、墓坑、土坑、泥坑、沙坑、泥沙坑、水坑、窑坑、窖藏坑等都有不同的老相(尤其胎相)。这些非常细微的老化特征,怎么会用一个标准来判定?这个辨“道”只有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经验基础上的综合分析。所以高端藏家,露一两件藏品,在同道之间就知道是什么“道行”,往往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藏道”就这样残酷,你不是普通收藏者,你是行家,即便打眼,那也是偷偷掩泪的事,“道”出来的就是代表你的精华所在,代表你“藏道”的全部。为什么收藏如此残酷?因为收藏代表一个人的修为,收藏本身就是文化血脉的最高点(文物是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它本身承载着这些厚重的内容,既然选择了收藏,就必须承担这些风险,否则最好偷偷的孤芳自赏或者别沾染。这样苛求我们真正的收藏人严谨务实和有所作为。


我们对于“藏道”的探索,还远远不及,但这仍然是今天和将来收藏文化的主题。离开“道”,我们收藏有何意义?离开“道”,我们一味的追求多而全,忽略精而研。离开“道”,我们的收藏将是无休止争论和浪费时间。离开“道”,我们就是脱离文化根基的虚伪炫耀。离开“道”,我们的收藏也可能就是罪恶(没有贪婪的收藏就没有罪恶的盗挖破坏)。离开“道”,我们最终空无一物,愚弄了就此一世的可贵生命。


    • 八方玩家·古今雅赏·藏友交流·弘扬传统·以真为珍·寻珍伏藏·以物为义



     

            菜鸟学校不入坑的王道!



会员 人才招募  达人推广 竞拍申请  绝当惠友 修复培训 文案制作   览册制作  视频制作    
藏品云储
专场拍卖
法律公


                    1529014938 秋菊838634045 夏荷1436885784 冬梅 1156548309


本编才疏学浅,信息资料不足,考证介绍错漏之处敬请谅解;望藏友大胆指正补充,好文征集,欢迎投稿!在此不胜感激

静心养怡,广纳福祉!拒绝任何人发表与中国法律相抵触的任何言论和政治内容—古懂会Sichuan Antique Art Network

 ☎TEL:18980028886 微博:gwys88  微信:pqliuti 公众号:guwan8  

CopyRight © 古懂会